中元节是东亚文化上在农历七月十五的传统节日。本来中元节所在的孟秋月是天子以新收成的五谷,进献于宗庙的时节。佛教传入后以此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道教则置为中元节,是地官赦罪日。由于佛道二教的影响,加上东亚巫觋宗教及民间信仰习合,中元节所在的月份成为了鬼月。民间俗称中元节为鬼节、施孤节、七月半。
起源
古代在孟秋即农历七月时,天子以新收成的五谷,进献于宗庙,称之为“尝新”、“秋尝”、“荐新”,以报答神鬼与祖先的荫庇。后来在南北朝时,随佛教盂兰盆会和道教地官赦罪说法的盛行,逐渐变成超度、施食孤魂野鬼的鬼月、鬼节。
佛教徒在佛欢喜日供养众僧,以功德回向父母,称为盂兰盆法会,后来这天就有了盂兰盆节的名称。道教出现后,加入了道教相关内容,这天在道教又是中元地官宝诞,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除原有的祭祖习俗外加入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并由个人的祖先扩大至一切亡魂。道教为祖先及亡魂祈求赦罪与佛教作功德令累世父母祖先解脱的仪式目的相似,且同样符合东亚传统的孝道,于是佛、道的习俗结合起来。
由于道教的地官赦罪日同时也是祭祀一切亡灵的日子,佛教法会中的施众僧又被演变为施饿鬼仪式,后来民间就相传那一天地府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被释放出来,由冥间大神面燃大士管理。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到家中神主牌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四处徘徊找食物。基于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惠及众鬼的思想,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防止祂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这一天会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后来民间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同时结合佛教、道教思想和仪式,称为盂兰盛会、盂兰胜会、中元法会、中元建醮等[5]。
佛教典故
主条目:盂兰节
“盂兰盆(avalambana)”是梵语अवलम्बन,“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据《盂兰盆经》的记载,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众生离饿鬼苦,生人天中。
佛教依照《盂兰盆经》的说法,在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举行“盂兰盆法会”,以供奉佛陀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众生,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七月十五日亦是佛教僧团结夏安居的最后一日,也是僧人自省忏悔的自恣日以及得戒腊(受具足戒后之年数)的受腊日(又称新岁日)。盂兰盆会最早从南北朝时代目连救母的作功德法会中开始流行,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并引用《盂兰盆经》目连救母的故事,《颜氏家训》亦载“七月半盂兰盆”,可见得在南北朝时因佛教盛行,盂兰盆节已经成为民间百姓和士人追思、感念父母、先祖的的节日,并为历代帝王和人民沿袭下来。
原本在中国,月十五日除了传说西汉时创立的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外,并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而另一个也是十五日的中秋节则晚至唐朝、宋朝才变成具有全国性质的节日。每月初一、十五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其在新月、满月举行布萨仪式而产生的影响。
道教说法
主条目:中元节
道教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为三官大帝的诞辰。
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天官生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
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水官生日,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相传七月地狱大门开放一个月,所有的无主孤魂全从阴间出来,到阳间接受人民的供养,因此各地方都纷纷在这一个月举行“普度”布施的祭祀仪式。据《玄都大献经》,在七月十五日修斋建讲(斋戒、讲经、转经),供养十方大圣及道士,就能拔度先亡、释放一切饿鬼罪魂[13]。因此,道士会在中元节这一天诵经、作法事,以三牲五果超度亡魂饿鬼,使他们得以早日从地狱解脱。
道教的中元节是糅合佛、道二教因素而创造的宗教节日,受佛教“盂兰盆会”和天师道“三会日”、古灵宝经《三元品戒经》的影响而创立。
中元普渡
参见:盂兰盆会和三教合流
中元普渡祭祀
农民于中元节祭田神、土地的习俗一直流传,加上宋朝儒、释、道三教合流,道教中元节的祭祀亡者灵魂、佛教盂兰盆会的施饿鬼、儒家祭祀祖先等活动,加上各地巫觋宗教如中国巫觋宗教、日本神道教、朝鲜巫教、琉球神道结合,构成汉字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动。
闽南与台湾等地民间,相传整个农历七月是“鬼月”,是地府大门开放的月份,无主孤魂由冥间大神面燃大士率领,从阴间到阳间接受供养。因此各地方都纷纷在这一个月举行“普渡”布施的祭祀仪式,希望“好兄弟”(亡魂)得到安抚,保佑家宅平安,俗称为“鬼节”。
“普度”活动有“公普”和“私普”之分,公普又称“联普”,在一些地方称为盂兰盆会,是以地方社区、乡里祠庙为中心的大型祭祀活动,私普是个人和公司行号自行进行祭祀的活动,活动可长达一个月,盂兰盆会或中元普渡就是为亡魂减轻罪业,增加冥福,希望他们早日安息的祭祀活动。特殊的日子在七月初一(开鬼门)、七月十五(地官大帝诞、普度)、七月廿九或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萨诞、关鬼门),其他七月的神诞是独立的,并不结合在普度的祭祀活动。
中元普渡有几项“错误迷思”,值得商议:
1.误以为只有年例的中元节,一年一次普度无主孤魂野鬼之仪。疏忽了庙宇、店家每个月2次,一年24次的“拜门口”祭鬼仪式。
2.误以为只有华人民间宗教、道教,有此年度庆典。忽略了佛教、释教、民间佛教、儒宗神教等教派,其神职人员亦行礼如仪。
3.误以为年度中元祭典或每个月2次祭仪,只有“祭鬼”。事实是,在庙宇或店门口,常用同一套供品,焚金纸先祀神,后烧银纸祭鬼魂。
4.误以为庙宇中元祭典皆置“三界公桌”,祭拜天、地、水三官大帝。事实是,只有道教道士行此仪式;其他宗教则祭拜天公或自己的主神。
5.误以为庙宇中元祭典源自道教,请太乙救苦天尊作主度鬼。事实上,七月的盂兰盆会,佛教僧尼常请地藏王菩萨作主。法会中有纸扎的“焦面大士”置于庙前,唱诵的经典有目犍连救母故事,皆来自佛祖。
中元节是东亚文化上在农历七月十五的传统节日。本来中元节所在的孟秋月是天子以新收成的五谷,进献于宗庙的时节。佛教传入后以此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道教则置为中元节,是地...
节日民俗